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情况:
疫苗研发进展顺利 部分药物疗效良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新冠病毒溯源和传播路径研究由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取自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的样本,有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研究进一步排除新冠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新冠病毒基因组比对显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天然宿主。
吴远彬表示,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7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
在谈到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时,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了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并行安排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目前部分疫苗品种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疫苗作为一种应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中科院承担的工作是重组的蛋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是把一个病原体最有效的抗原成分基因拿出来,进行体外重组表达蛋白,然后制成疫苗。目前疫苗进展非常顺利,现在已经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谈到新冠肺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进展情况时,张新民表示,科技部组织全国优秀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7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选定了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针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是否有新的技术方案?张新民表示,目前部分产品和技术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一是采集恢复期患者的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二是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鉴定,干细胞技术在符合干细胞应用规范和临床试验规范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初步效果。“下一步,科技部将积极支持科学家研究,以期尽快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带来新希望。”张新民说。
针对此前报道的新冠肺炎感染者身体出现“炎症风暴”现象,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表示,“炎症风暴”实际是新冠肺炎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炎症风暴”客观来讲,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病毒和感染的诱因,机体免疫系统无分敌我、过度反应,从而造成对自身的伤害。针对上述问题,中科院和科技部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一是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另外如何从免疫调控和压制炎症的角度获得一些新的治疗手段。(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