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组合拳”成效显著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点赞中国非药物性抗疫措施
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今天,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400万例,而中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4万例。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应该采取什么程度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各国的选择并不一致。
从1月开始采取“封城”、隔离等严格防疫措施的中国,现在已控制住疫情,迎来全国范围的复工复产。但如果中国没有采取严格防疫措施,结果会怎样?
日前,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告诉我们,中国抗疫“组合拳”成效有多高。该论文的数学模型推测:如果未采取当时的干预措施,截至2月29日,中国的新冠肺炎病例将增加67倍,达到数百万之多。
这篇论文由复旦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武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题为《中国非药物干预措施对COVID-19疫情控制的影响》。该论文明确表示:“基于非药物干预的中国疫情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作为一种新的突发传染病,新冠肺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和已上市疫苗。由于该病毒的高传染力,不加控制会造成医疗资源不堪重负。因此,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对疫情的主要遏制措施。
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隔离病人、追踪接触者、隔离接触者、旅行限制、取消群众集会和洗手等,目的是减少病毒传播以及流行高峰规模,并为将来可能研发出疫苗与特效药物的使用赢得缓冲时间。
这篇论文的研究者利用流行病学与匿名的人类运动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框架。该模型的估测结果是:到2月29日,中国大陆总共有114325例新冠肺炎病例;如无非药物干预措施,那么病例可能会增长67倍。
研究人员认为,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各不相同。早发现、早隔离病例,要比限制旅行和减少接触更能预防感染。但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叠加,取得了最有力和迅速遏制疫情传播的效果。
论文将中国为遏制新冠肺炎蔓延并减小其暴发规模所采取的NPI(非药物干预)措施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城市间的旅行限制,这遏制了春节假期中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对武汉及湖北省周边城市的“封城”措施于1月23日起实施;自1月25日以后,中国其他省份也出台了旅行限制措施。
第二类措施是病例的早期识别与隔离,包括提高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筛查、识别、诊断水平,隔离确诊和疑似病例以及报告追踪其密切接触者。中国各地均加强了对湖北省旅客的常规筛查和检疫隔离,以期尽早发现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检测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非常明显,病例从症状发作到实验室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从疫情暴发初期的12天缩短到2月初的3天。
第三类措施是限制接触和扩大社交距离,以及加强个人预防措施,比如洗手,这被用来降低社区水平暴露风险。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尽可能留在家里,取消或推迟大型公共活动,还关闭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学校的寒假延长,春节假期结束日期也延迟了。
该论文研究者认为,虽然一些先期研究已初步探讨过武汉封城、旅行限制、机场检查以及病例隔离追踪等措施对遏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效果,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国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定量研究。研究者期待通过本篇论文中相关模型的定量研究,评估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施加时机,“我们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药物干预措施,并为全世界的疫情应对工作提供信息。”
总之,尽管经济和社会成本高昂,中国在全国实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使得新增病例数量迅速下降。总体上,综合实施以上各类干预措施,能够取得更好、更迅速的防控效果。
论文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采取的综合性非药物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新冠病毒在中国各地的传播扩散。早期实施综合性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大大减少疫情暴发,而延迟的反应会导致更大的暴发。”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多方面措施,有效阻断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为全球防控新冠病毒争取了宝贵时间。各国应借鉴中国经验,采取积极的非药物性干预策略来遏制新冠病毒传播。(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