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共批准设立1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支付清算等机构。国内外经济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市场吸引力持续增强,外资机构的参与也带动境内金融机构的成长,为中国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中国金融业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加健康的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动能。
外资更加看好中国市场
今年6月,首家来自新加坡的合资券商——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许可,可正式对外开展业务。从首批在华成立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之一,首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指定的首批境外客户保证金存管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足迹,折射出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格局。
“在过去40余年里,中国建立起庞大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对外开放循序渐进,成效有目共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星展集团中国区总裁葛甘牛说。
中国金融开放蹄疾步稳,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外国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布局中国市场。
麦肯锡中国区金融研究中心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金融开放新机遇》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宣布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相比,此轮金融开放,无论在金融牌照开放广度、业务资质开放深度还是开放速度上,都超过上一轮。德意志银行研究团队预测,中国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权重和影响力将持续扩大,加上金融市场开放举措加速落地,国际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更加看好中国市场。
自去年中国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清零以来,外资独资和外资控股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不断涌现。今年7月17日,中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此前一个月,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7月1日,贝莱德基金上报首只公募产品,这意味着其首只公募基金即将正式面世。
中国实施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进一步缩减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给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了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令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太田智之印象深刻。“这项法律让外资企业更好地在中国发展,也让中国民众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在太田智之看来,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大有裨益。
人民币吸引力持续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由去年四季度的2694.9亿美元升至2874.6亿美元,连续9个季度实现增长。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提升至2.45%,创下2016年第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的新高值。分析人士表示,人民币在COFER的增加,反映出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高盛分析师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预计,人民币在全球央行(中国除外)的储备份额在未来5年将升至6%—7%,这意味着将带来3500亿至4500亿美元的人民币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的较高收益吸引全球目光。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摩根士丹利此前也做出类似预测,认为未来10年内人民币可能占据全球外汇储备资产5%—10%的份额。
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长期关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复苏并持续增长,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自今年10月29日开始,中国国债将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此前,中国债券已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国债券“集齐”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顺应了全球投资者的呼声。
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各方已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增长前景达成共识。”麦肯锡报告指出,中国金融业结构性变革孕育重大业务机遇,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从全球来看,中国各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十分可观并保持良好成长,外资极为看好中国金融业在全球的市场地位及未来增长潜力。”
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受访专家认为,这一轮金融开放,不仅是在持续完成中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更是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主动选择,将加快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比利时—中国经济贸易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观察到,中国不断完善的法治体系和更加高效的司法系统,为在华投资的外国公司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
光大银行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金融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向高水平迈进的标志,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的体现。加快对外开放有助于引进新的管理经验、产品体系和风控技术,提升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葛甘牛看来,中国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来”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持。“外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也增强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金融业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应用最为深入、数字化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全球领先金融机构都非常关注中国在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他们希望通过在该领域与中国合作,获取新的能力,并复制到全球市场。”葛甘牛认为,随着数字化发展,金融领域和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防范潜在风险,是所有从业者在中国金融持续开放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记者 俞懿春 刘慧 张朋辉 刘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