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0日—26日是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今年宣传周期间,组委会成员单位开展70多项活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分别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稳步上升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4月22日,在2022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申长雨表示,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核心内容加以部署,开启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法律属性很强的工作。中国完成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新一轮修改,建立起国际上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在2022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表示,中国已成为审理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形成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牵引,4个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27个地方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格局。
据了解,2013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247.9万件,审结239.6万件。其中,2021年一审案件受理数量将近60万,较上一年增幅达23.5%。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必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强化全链条保护。
申长雨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推动审查确权标准、侵权判断标准、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的有机统一。与最高法建立线上诉调对接机制,与中宣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开展中央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与北京市联合开展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4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申长雨介绍了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63.69分提升至80.61分,提高17分。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由第35位提升至第12位,提升23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中国排名持续稳步上升,预示着全球创新地理格局正在向东方转移。
持续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近年来,多部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持续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
2022年1月,北京市公安机关破获制售盗版“冰墩墩”“雪容融”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打掉制假售假窝点6处,并深挖发现30余条网上网下线索。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浙江、江苏、福建、陕西等10余省份公安机关联动出击,集中破获一批侵犯冬奥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这是公安部近日公布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典型案例”之一。
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昆仑”专项行动,依法严打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1万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83起重大案件全部告破。
2021年4月,福建某公司向厦门海关申报出口1万双凉鞋,凉鞋上使用了“croos”标识,与已备案的“crocs”注册商标构成近似。海关依法扣留相关侵权嫌疑货物,调查后作出没收侵权货物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这是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2021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来,中国海关保持打击进出口侵权商品高压态势,尤其对进出口关乎生命健康、威胁公众安全的侵权商品的行为实施重拳打击。上海、南京、宁波等海关扣留侵权糖果、番茄酱、饮料等198.9万件,坚决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厦门、汕头、昆明等海关加强对“贴身”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扣留侵权个人护理用品582.2万件;杭州、青岛等海关开展假冒汽车零配件专项执法,扣留侵权发动机零件、滤清器、雨刷等58.8万余件。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查处专利、商标等领域违法案件5.01万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98万件;受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6.48万件;查办侵权盗版案件2957件,删除侵权盗版链接119.7万条;累计扣留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7.92万批;侦破侵权假冒犯罪案件2.1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万名,涉案总价值95.3亿元。
加快建立适应新技术的保护制度
新技术新业态的兴起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数据被称作信息时代的新能源,与土地、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数据资源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亟须构建数据产权保护规则。申长雨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了工作专班,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市场主体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形成了初步的成果和原则性思路。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在浙江、上海等地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力争在立法、存证登记等方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后续制度设计提供实践基础。其中,浙江已经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公共存证平台,并开始面向市场主体提供存证服务。
目前,中国正加快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区块链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更好适应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新技术新业态也带来新型知识产权纠纷。涉及互联网核心技术、基因技术、信息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及平台经济等方面的新型案件日益增多。2021年,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批涉及生物医药、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大数据杀熟”、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类型案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山东青岛简易付公司组织人员对大众点评的特定商户进行点赞、上门好评、人工店铺收藏等。大众点评平台经营者上海汉涛公司以青岛简易付公司实施的上述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诉至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法院认为,青岛简易付公司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刷单炒信”,造成了大众点评平台的相关数据失实,影响了上海汉涛公司的信用评价体系,构成不正当竞争。一审法院判令青岛简易付公司停止“刷单炒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30万元。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2021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之一。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林广海表示,人民法院不断健全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深入研究完善算法、商业秘密、人工智能产出物、开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此外,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不断完善,“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已收录450余名技术专家名单,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
国内外知识产权同等保护
中国对内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得到外资企业的普遍认可,国外来华知识产权申请量、授权量、保有量逐年快速提升,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中国作为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数据显示,2021年,国外申请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11万件,同比增长23%;商标注册19.4万件,同比增长5.2%。其中,美国在华发明专利授权、商标注册同比分别增长32.1%和17.3%。
在2022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美国高通公司总法律顾问安·卓别林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了主旨演讲。她指出,中国在改善知识产权体系方面不断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强有力且平等地保护知识产权,将进一步增强外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长期信心。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也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海外侵权和不公正待遇。“对此,我们将通过多边双边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渠道,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积极协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能力和纠纷应对能力。”申长雨说。
近年来,中国有序开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成功推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生效,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签订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据悉,《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将于5月5日对中国生效。4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表示,该条约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条约对中国生效后,将极大丰富中国阅读障碍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受教育程度,推动中国优秀作品海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版权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现中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充分尊重人权的国际形象。(记者 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