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为两汉魏晋时期精绝国遗址。上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千古佳话。尼雅遗址在公元前1世纪至4世纪繁荣昌盛,目前研究表明,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精绝国”其规模很大,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包括周边),以佛塔为中心,有民居、寺院、手工作坊、墓地、贮水池、家畜饲养舍、果树院、田地、林荫路等百余处,而且还保留着大量的枯树林及河床等,可以说是极为珍贵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被成为“丝绸之路的庞培城”、“梦幻的古代城市”。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译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众所周知,尼雅遗址的调查开始于斯坦因(1862-1943,是英籍匈牙利探险家,考古学家和作家,1904年入英国国籍)的第一次探险,1901年1月结束了对丹丹乌里克的调查后,斯坦因经热瓦克、克里雅,进入了尼雅河下游的遗址尼雅遗址。斯坦因四次(1900,1906,1913,1931)来中亚探险,每次都调查了尼雅遗址。作为调查报告,发表了《Ancient Khotan》(《古代和田》)、《Serindia》(《塞林底亚》)、《Innermost Asia》(《亚洲腹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9年、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调查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1988年至1997年期间,中日联合尼雅遗址考察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考古调查、发掘,其中1995年对于95MNI号墓地的发掘,评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据国内外学者近百年的历史、出土文献、语言学等综合研究,结合新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研究结果表明,尼雅遗址是典型的内陆荒漠绿洲城邦聚落遗址,其年代为西汉-晋前凉时期。遗址分布在约60-80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1284米。遗址中心标识物是一座佛塔,塔周围流散分布着组成的聚落、冶铸遗址群、墓葬等。
1993年、1996年专业考古人员的对传统尼雅遗址以北40余公里的地域进行了正式踏查,发现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为这一地域考古实践与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尼雅遗址考古所获翔实材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考古及其它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对于揭示汉晋时期人类文化和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价值重大。航测和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尼雅遗址东部的牙通古孜河、安迪尔河及西部的克里雅河的流程,在历史时期可能更北,抑或克里雅河与尼雅河尾闾汇聚。拓宽考察传统尼雅遗址,将助益于较大地理区域内古文化面貌的探讨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研究。
尼雅遗址对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历史以及汉晋西域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该遗址是塔克拉玛干现存最大的遗址群,为研究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提供新的依据。它对汉晋时期丝路南道邦国以及丝路的人文地理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