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周玮、余俊杰
放眼新时代,温暖人心的文化惠民工程,催人奋进的艺术创作,有诗亦有远方的文旅融合发展,筑牢全面小康文化根基。
2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深入介绍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有关情况。让我们透过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感受百姓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挥“扶志”“扶智”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一系列帮扶项目有力实施,一批优秀扶贫题材艺术作品与观众见面,“非遗+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系统有力发挥“扶志”“扶智”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文化力量、旅游力量。
胡和平说:“我们致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立足自身特色,以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脱贫志,以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比如,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许多村民开起乡村民宿、农家乐,卖起农家饭、土特产,实现资源变资产、变收入。
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加大文化和旅游援疆、援藏工作力度,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实现帮扶目标。比如,帮助山西静乐县等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热销商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提供更多文化食粮,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气神
河北梆子《李保国》、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话剧《塞罕长歌》……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我们致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胡和平说,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多演出、多办展,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让人民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
进入新时代,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保障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全国共有群众文艺团体44万多个,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在城乡各地跳广场舞、搞大家唱。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愈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让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
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到博物馆看展览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浑然一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的旅游已成为小康社会的刚需和标配,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
“我们致力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能。”胡和平说。
——构建以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培育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群众旅游选项更加多元。比如,利用北京冬奥会契机,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
——把握机构改革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浑然一体,让人们更好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比如,利用革命文物、新时代红色地标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成为许多游客参观游览的必选项,2019年红色旅游人次达到14.1亿。
——培育繁荣有序的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市场,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旅游设施,群众享受旅行更方便更快捷、旅游体验更舒适更美好。2019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超过60亿,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综合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转载连接: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7/content_5633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