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在更大范围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水网建设进一步提速
在山东省烟台市老岚水库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闸门安装和坝顶施工。“水库主体工程将在7月全部完工,预计到今年年底,水库将具备蓄水条件。”烟台市水利局副局长张雷介绍,烟台属于典型的北方沿海缺水城市,老岚水库建成后供水能力可增加4530万立方米。
去年1月份,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加快落实投资和开工建设。山东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二级调研员王昊表示,今年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计划完成投资超600亿元。目前,全省在建水利项目343个,完成投资234.8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39.1%,后续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积极推进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全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目前,广东、浙江、山东、江西、湖北、辽宁、广西等7个省级水网先导区明确的2500多个项目中,55%的项目已开工,省级水网格局加快形成。
“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及区域网组成,主网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为输水大动脉,以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为重要调蓄结点形成的流域区域防洪、供水工程体系。”李国英介绍,未来将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
“今年以来,国家水网建设进一步提速。”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引江济淮二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西藏拉萨旁多引水等15项水网工程开工建设,河北雄安干渠等一批水网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网格局。
水安全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
灌区工程是发展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水网建设在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累计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9.37亿亩增加到10.44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600亿斤。在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规划纲要》进行了统筹谋划。
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以丰补枯、跨期平衡,在空间层面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有效增加农业灌溉水量和面积,切实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
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目前全国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开展12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880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70亿立方米。
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使更多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也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功能之一。当前,我国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水利部将围绕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确保蓄滞洪区功能、提升流域防洪智慧化水平,主动适应和把握全球气候变化下洪涝灾害的新特点、新规律,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水网工程布局不断优化
钻孔、开挖、灌浆……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项目——引江补汉的建设现场,施工队马不停蹄。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全长194.8千米,施工总工期9年,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井书光介绍,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20亿立方米,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今年,相关部门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建设进度,积极推动东线二期工程立项建设,开展西线工程前期论证,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国家水网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要优化国家水网工程布局,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要完善国家水网工程结构,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全面发挥国家水网行蓄洪水、排水输沙、供水灌溉、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维护生态等多种功能。
李国英表示,水利部门将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将《规划纲要》部署落地落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水利力量。(记者 吉蕾蕾)
转载链接:https://ww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