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陈春艳
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7月6日,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陈春艳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查看近几日天气变化状况,边看边做记录。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图案、色彩各异的标识,她看得津津有味。
在陈春艳眼里,这些图案、标识早已转化成了数字,天空是分层的,云朵是用量计算的,风是带着数据的。陈春艳说:“天气变化过程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形成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
尽职责让天气预报尽可能精准
1991年,陈春艳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托里县从事气象地面观测工作。2002年,陈春艳进入自治区气象局工作,并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用了两年时间成为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遇到重大天气,作为首席预报员,陈春艳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关键时刻,需要首席预报员给出明确的预报意见。”
2013年5月23日,预报员们围绕南疆将要出现的降水天气预报结果展开激烈讨论。当时,值班预报员给出了“暴雨中心的降雨量可能在30毫米左右”的结论。因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之前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这个预报似乎有些超乎寻常。
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陈春艳,她的结论更是语出惊人:“暴雨中心雨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凭借多年经验,她指出了这次罕见暴雨出现的时间、落区、强度。最终,这次预报不但提前3天发布,还运用新疆暴雨诱发山洪的研究成果,发布了新疆历史上首个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5月26日至28日,暴雨“如约而至”,降水中心累积降雨量达88.2毫米。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根据天气预报和建议,提前转移可能受山洪威胁的乡镇人口1.4万余人。
“所谓精准预报,时间、量级、地点都很难丝毫不差,预报员的职责就是让预报结果尽可能精准,尽力减少突发天气带来的损失。”陈春艳说。
勤钻研成国家级首席预报员
为了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报,陈春艳可没少下功夫。多少次值完班后,她都留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分析研究大风、暴雨(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特点及预报技术。
“受大的环流形势影响,近两年新疆突发天气较多,但是重大的天气过程我们都提前发布了预警信息。”说到这里,陈春艳很自豪。
在陈春艳看来,优秀的预报员不能满足于值好班,还要花时间在科研上。
这些年,陈春艳带头钻研预报理论和技术,结合新疆复杂地理条件,形成了具有独特见解的预报思路,特别是在新疆暴雨雪、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陈春艳带领创新团队建成新疆短时预报业务系统,使系统自动输出的短时气温预报2℃以内的准确率连续8年达到70%以上。同时,作为自治区气象局山洪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她设计研发的集多种功能为一体、“一键式”发布的“新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在全疆推广。
由于业务精湛,贡献突出,陈春艳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值班预报员”“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自治区气象局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她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也是全疆唯一一名国家级首席预报员。今年,陈春艳又被授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初心不改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作出更加精准的预报是陈春艳的执着追求,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的初心始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前夕,2016年1月29日夜间天气突变,强浓雾笼罩。组委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第二天的闭幕式能否如期举办,需要确切回复。”作为值班首席预报员,陈春艳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第二天早上雪停、雾散。预报结论与实况完全吻合,确保了冬运会的完美收官。
2018年11月30日—12月1日,北疆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冬季出现沙尘天气很罕见。”陈春艳说。凭借多年经验,她带领预报员对此次天气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提前作出预报,指导相关地区开展预警服务,及时向当地提供了决策服务材料,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日常工作中,陈春艳还会经常接到农牧民打来的电话。她说,尤其是今年,南疆在短期内经历了好几场重大天气过程,大风、冰雹给当地农牧民造成不小损失。于是有农牧民专门打电话到气象台,找陈春艳询问近期天气情况,根据她的建议安排种植计划。
坚守着一份初心,陈春艳追求精准预报的脚步从未停下。“实现气象精准预报的路还有很长,只有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才能走得更远。”陈春艳始终说,“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