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麦提图尔荪·艾萨坚守在岗位上。4年前,他和妻子从策勒县来到乌鲁木齐就业,如今夫妻俩月收入有7000多元,孩子也在身边上学。“我们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收入稳定,生活越来越好。”麦提图尔荪说。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33万人次。受益于就业惠民政策,更多像麦提图尔荪这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事干、有钱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越来越幸福。
家门口就业挣钱又顾家
“你好,欢迎光临,这边请。”2月20日上午,在和田市玉龙喀什镇阿勒提来村生态阳光餐厅,服务员茹则古丽·米合曼尼亚孜热情地招呼客人。
茹则古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推荐她到这家餐厅当服务员。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迎客礼仪和摆餐具、上菜等技能,还跟厨师学会了做几样特色小炒。“上班地方离家很近,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特别好。”她高兴地说。
就地就近就业,既能让农民增收,又能照顾田地和家中的老人孩子,满足了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愿望。我区积极拓展就业空间,重点实施就地就近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消费电子、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地制宜建立村办工厂、扶贫车间吸纳就业,扶持农村劳务合作组织带动就业,推动产业(工业)园区稳定就业,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就业,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
去年,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15.47万人次,其中就地就近就业就达288.37万人次。
一技傍身终生受用
去年12月11日,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现场展演活动中,来自库车市的热西提·依米提大秀绝活儿——制作库车大馕,精湛的技艺赢得现场阵阵赞叹声。
在这次大赛中,库车大馕制作技艺获得“中华绝技”全国第12名。“我打了一辈子馕,希望这种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热西提说。
如热西提所愿,去年,我区创新开展“新疆馕师”评审认定工作,首批评审认定200名“新疆馕师”和70家“新疆馕师”培训机构、50家“新疆馕师”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实现了南疆四地州33个县市的“新疆馕师”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全覆盖,方便馕产业从业人员就近就地参加培训、考核取证,为自治区馕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升就业质量、增加老百姓收入的重要抓手。为促进和稳定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近年来,我区加大对转移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让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
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去年,我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23.14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95%。
授之以鱼,三餐之需;授之以渔,终生之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傍身,增收更有底气。“我在技工院校学习了美容美发技术,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通过这门技艺,把身边更多的姐妹变得更美丽。”毕业于墨玉县技工学校的哈丽代姆·乃比说。
3年10万人就业计划提前完成
“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下一步计划买辆车,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托克逊县一家企业工作的图拉普·索普尔对记者说。
图拉普的家在疏勒县亚曼牙乡麻扎村,家里曾经是贫困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连一辆电动三轮车都买不起。受益于自治区转移就业政策,他和妻子一起到托克逊县的一家企业工作,如今两人一个月收入加起来近万元,不仅脱了贫,还在托克逊县城买了房子安了家,夫妻俩干劲可足了。
通过就地就近、跨地区转移就业等多渠道实现就业,是让贫困劳动力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自治区聚焦南疆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就业扶贫三年计划:2018年至2020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
为增强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本领,我区实施就业扶贫培训促进计划,大力开展“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劳动素质”组合式培训,去年培训贫困劳动力39.11万人次,较上一年度增加14.97万人次,增幅62.01%。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南疆四地州3年10万贫困人口就业计划,全面完成北疆、东疆10个地州市接收5万南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晰的数字见证着我区就业扶贫的成效。
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十三五”以来,我区持续实施的转移就业惠民政策,成为造福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夯实了脱贫的根基,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走上了脱贫增收的幸福大道。他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心情越来越舒畅,笑容越来越灿烂。
“越努力越幸福。”在阿图什市阿湖乡就业创业基地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该乡阿热买里村村民阿依努·阿克木就在这里工作,“我们走出家门进厂门,家里还养了牛羊,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党的政策好,我们也要努力奋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转载连接:http://news.ts.cn/system/2021/02/24/0365845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