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近几年粮食持续稳产增产,但透过增产的表面探究生产各个环节,就会发现粮食增产丰收实属不易。
近年来,全区各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科学防灾减灾,付出大量精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同时,随着淡水、耕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增产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开源”的难度不断增大,“节流”的重要性则不断显现。近年来,全区各地强化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共抓,大力推进全环节全链条减损,系统化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让节约变增产,让增产更稳定。
机收减损
生产环节的新理念
如今,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通常建立在机械化、集约化的生产基础上。然而,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推广,特别是机械化采收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更多浪费的隐患。
“机器不像人工,虽然作业速度快,但要是控制不好,机收小麦的损失可不小。”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小麦种植大户冯汝刚说,小麦机械化收获要经过收割、筛选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良好的调试,才能确保收获环节的低损失率。
以我区小麦产能估算,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增收1.7亿公斤粮食,相当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35万亩,机收减损意义重大。
“过去图快,现在要又快又好。”冯汝刚说,同样一块地采用相同的机具进行机械化采收,损失率可在1%—3%之间浮动,每亩地的产量能差10公斤左右。
丢掉这一个百分点,在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中,就是巨大的浪费。为了堵上这一漏洞,冯汝刚和他的生产团队不断改进机械采收的工作方法。
“机器下地收获前我们要对麦田进行全面测量,对小麦产量、含水量、麦田地势进行摸底。”冯汝刚说,农机手会根据数据调整收割机割台高度、行进速度等各项参数,使其适应麦田特征,从而将收获损失降到最低。
2022年,冯汝刚管理的1500亩小麦的机收损失率已降至1%以下,损失率明显低于作业质量标准,相比过去2%左右的损失率,实现增产小麦近9吨,节粮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2022年以来,为了提高农作物机收减损水平,我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开展专题培训特别是新农机手培训、巡回指导等工作,推动实现按标收获、按规作业,增强农机手和农户机收减损意识,引导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作业质量要求列入与农户签订的农业生产托管或作业服务合同,严把质量、严控损失。同时,引导农机产销企业改进售后服务,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引导农户和农机手选择合适机具、适宜割期,千方百计避免损失。
经测算,2022年全区小麦收获环节平均机收损失率降至0.65%左右,远低于2%的作业质量标准;玉米收获环节平均机收损失率降至2.14%左右,远低于5%的作业质量标准,机收减损的新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在生产环节节粮减损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产后服务
储存环节的新方式
粮食丰收不仅是种植生产环节的丰产,更是从生产到仓储再到加工的全环节协同运转。
“玉米成熟以后要及时烘干、销售,如果哪个环节耽搁了,地里的辛苦就白费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上喀拉哈巴克村村民曹文生说,玉米成熟以后要找场地及时晾晒,晾晒的时候,鸟也来吃,最头疼的是碰上下雨阴天,免不了会造成一些损失,产后环节管理比田间生产管理更加重要,更让农民费心。
如今,得益于全疆各地建立起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曹文生的顾虑少了很多:成熟后的玉米直接送进烘干房,节约了时间、精力,还提高了产量。
“每亩地能减少约30公斤的损失。”曹文生说,2022年,依托当地粮食收购企业建立起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农可享受到代储存、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服务中心每天监测玉米行情走势,公布最新玉米收购价格,方便农民及时卖粮。
如今,全区有越来越多的粮农享受到便捷的粮食产后服务,实现节粮减损。近年来,全区持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以整合盘活现有仓储设施等存量资源为重点,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目前,全区在65个县(市)建设的84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全部竣工并完成验收,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与此同时,全区持续加大高标准粮仓建设改造力度,提升仓房隔热功能和气密性,推广使用食品级惰性粉、多杀菌素等生物防虫杀虫储粮药剂,不断提升绿色储粮基础能力,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
据统计,全区84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全区新增粮食清理能力每小时1.52万吨,烘干能力每天0.89万吨,减少粮食损失4万吨左右,促进粮农增收约7900万元。全区已有超半数国有粮企仓容实现智能化改造,总仓容超过340万吨,2018年以来,我区已连续4年实现库存粮食100%宜存,粮食储存环节损失不断降低,质量安全基础更加稳固。
合理利用
加工环节的新尝试
粮食从大田走向居民餐桌,加工环节必不可少,原粮从原料变身加工产品,形成附加值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耗,容易形成浪费。很多加工企业通过研发引入新技术,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等措施,减少粮食在加工环节的损失。
“我们的目的就是将原粮中杂质以外的成分通过加工实现充分利用,尽可能提高出粉率,让同一份小麦磨出更多的面粉。”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政部经理卢滨说,设备和工艺直接决定了小麦的加工水平和节粮减损的能力。
在天山面粉的生产线上,有一套色选装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套设备可以根据颜色不同精准剔除原粮中的杂质,在清粮环节最大限度避免浪费。
“目前企业加工面粉出粉率可以达到75%以上,原粮中除2%左右的杂质外,其余可全部加工成面粉或其他副产品。”卢滨说,这些年,通过不断改进工艺,企业的出粉率较5年前提高了2个百分点,消耗同等原粮的情况下每年可多产出面粉1万吨。
除了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很多企业还通过优化产品布局实现节粮减损。
“我们主要生产特一粉和标准粉两种类型的面粉,充分利用原材料,避免过度精深加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新疆盛康宏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曹蔚宾说,企业还与农民合作社签订有机小麦收购订单,将有机小麦加工成有机全麦粉,加工工艺简单,浪费少,附加值还不低。
“有机全麦粉出厂价每公斤7元左右,是普通面粉的一倍,销路很好。”曹蔚宾说,企业每年加工生产3000吨有机全麦粉,在线上平台便可销售一空。
“米面并非越细越白就越好,过度追求精米细面既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降低了粮油出品率。”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经济师杨振立介绍,近年来,国家提倡全谷物食物消费,我区面粉加工企业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柔性碾磨等技术,减少加工环节的损耗。同时,全区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深入企业开展节粮减损、适度加工相关调研,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解决粮油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争取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可口的粮油产品。
生产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一系列新探索、新尝试,正让我区节粮减损的全链条建设更加完善,减损就是增产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转载链接: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bmdt/202301/2461a04451d34ce2bab2c1d1da325843.shtml